国科大教授何裕建成小辛庄荣誉村民 地头实验室助力怀柔乡村振兴

新京报讯 据“多彩京郊”微信公众号消息,为土壤“把脉诊断”、研究个性化菌剂、培训种植户……今年4月以来,国科大未来技术学院副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何裕建及其团队成了北房镇小辛庄村的常客,隔三差五到村里为农作物“把脉开药”。6月,何裕建更是把部分实验设备搬到了该村的田间地头,将种植过程中存在的疑难问题就地研究解决。小辛庄村为做出突出贡献的何裕建颁发了“荣誉村民”证书。为科学家赋能科学田园建设创造更好条件,8月17日,北房镇在紧邻试验田地块附近启动了博士农场田园实验室建设,项目预计9月底前完成建筑整体改造,年底前主要试验仪器设备安装到位,届时将在更大范围开展土壤改良试验示范。


近年来,何裕建团队在北京市郊、海南、湖南、广西、广东、江西、山东、河北、贵州、云南、新疆、内蒙古等地进行了不同农作物和果蔬的土壤修复改良与生物防治田间试验,农产品产量、质量得到明显提高和改善。国科大落地怀柔后,何裕建又把自己的专业技术与怀柔农业发展联合起来,亲自“把脉开药”,取得良好的效果。何裕建在怀柔过上了科技田园生活,乐在其中。“建设博士农场田园实验室的终极目标是立足怀柔科学城,服务当地,助力全国乡村振兴事业,我希望全国乡村种植的土壤难题都可以在这里集中研究解决,为全国各地的名特优农产品增产提质、恢复风味,有效降低化肥和农药的使用量,最终形成一套怀柔标准,应用至全国。同时,我们将引入怀柔科学城的仪器传感器类示范项目在小辛庄村落地,服务智慧农业和食品安全。”何裕建说。

记者来到中国科学院大学未来技术学院小辛庄土壤改良试验示范基地和正在建设的博士农场田园实验室项目附近,看到该村的花生陆续成熟。该村村民李先生随手拔起一株花生,一串串荚果颗粒饱满、清香四溢。“现在距离传统收获季还有一个月,现在荚果大小已经接近了收获标准,品质也有所改善,吃起来似乎有了小时候花生的味道。”李先生说。今年4月,何裕建及其团队对该村15亩花生、番薯等地方特色农产品周围土壤进行了取样,经实验室检测土壤存在板结度、透气性、粘性等物理指标,pH、有机质等化学指标,益生菌等生物学指标不达标的情况,导致农作物出现产量变低、风味变差。于是何裕建团队立即针对该土壤状况进行“开方诊断”,个性化调理土壤,仅用3个多月就实现了土壤生态重构,预计一年左右,土壤中各项物理、化学和生物指标将达到正常,亩均产量预估增加10%以上,品质、原有风味恢复。

编辑 张树婧

内容版权声明:除非注明,否则皆为本站原创文章。

转载注明出处:http://save.liangstudy.cn/study/1034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