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 | 《空山横》:听天地和生命的“响”与“不响”

《空山横》起于声音,它首先是说出来、讲出来的。由十六篇演讲构成,是李敬泽近年来在北京"十月文学之夜"、《南方周末》N-TALK文学之夜、腾云峰会、"凤凰文学之夜"、《收获》APP"无界写作大赛"启动仪式、《十月》生态文学论坛和《诗刊》自然诗歌论坛、北大中文系毕业典礼等活动上所发表的演讲,讨论文学、跑步、雨燕、鹅掌楸、超级AI、有机村庄、自然生态等多元主题。演讲或讲演,是一种与世界建立面对面的连接的方式。当我们以声音建立连接时,世界得以展开,生活真正开始。在这些精彩酣畅的演讲中,他引经据典,充满了真知灼见,不仅以幽默睿智的文字坦诚内心,还传达出他对世界的观察与未来的省思。

事后他让即兴的声音化为文字落在书面。于是,就有了这本小书。


《空山横:讲演集,关于文学关于人》,李敬泽 著,译林出版社出版

>>内文选读:

我渐渐喜欢上了这种方式,人们把这叫作"讲演"或"演讲"。对我来说,这就是一种试炼,是与世界建立面对面的连接的考验。人们在等着,我心怀恐惧,怕什么呢?怕台下正在等待的众人吗?他们中也许有熟识的人,但大部分、绝大部分不熟、不认识。他们是陌生人,不要和陌生人说话,因为你不知道他是谁,说话变成了没有导航、没有地图的远行。而你将要面对的不是一个人,而是一群人,他们沉默着,等待着你。这就像在寂静的空山中夜行,你要走出一条路,抵达这山中的每一棵树。

更可怕的是你自己。你发现你是干涸的,你不知道说什么、怎么说。你回到了早年间的噩梦——面对一张考卷,你没有答案,所有的人都等待着看你张口结舌、兵荒马乱,看出这个人是个蠢货。而你作为一个蠢货,所做的最蠢的事就是站在这里,表演一个蠢货。

几乎每一次你都想临阵退缩,你想,你最喜欢的地方其实是在沉默的人群里,无聊地望着台上。你多么想这一切没有开始就马上结束,停电吧,解散吧,让我们各自散去、独自散去,让孤独的人融化进这温暖的良夜。但是,来不及了,必须上去,必须开始了。

然后,就开始了。

就有了这样一本书。

这本书起于声音,它是说出来、讲出来的。多年以来,不知多少次在稠人广众前说话,我偏执地要求自己不写稿子。当然不是不准备,每次都是焦虑的,都会紧迫匆忙地想一想我要讲什么。但是,我不让自己从第一句话想到最后一句话,不让每一句话都事先落到书面上。我把自己驱赶到一种不确定状态,赤手空拳、走投无路、如临深渊,已经站在这儿了,麦克风就在面前。这时,你对自己说,好吧,开始吧,逼迫肾上腺素分泌出来,看看能不能让这装死的、该死的脑子和舌头活过来。行至水穷处,坐看云起时,让风来让云飞。

——对我来说,这是另一种跑步。你其实根本不想跑,散步、坐着、躺着,怎么着都比跑步舒适舒服。但是,你不惯着自己,命令自己跑起来。最初的五百米、一公里天人交战啊,肉身沉重啊,但是坚持,渐渐地,抽丝剥茧了,闪闪发亮了,你的骨头、你的肉都轻了,你飘了。你看着自己奔跑,看着你的声音、你的话一句一句联翩而飞如鸟,你对自己都有点满意了。

但怎么可能满意呢?事后我拿到速记稿,即兴的声音化为文字落在书面上,就像大水过去袒露出混乱的河床。声音发生于时间,声音是我们真实的生命,声音一定包含着迟疑、卡顿、含混,声音中带着口水,带着生理性的习惯、生理性的没睡好和累;声音会迷失方向,走着走着不知该往哪去了,于是就浪费时间,原地转圈儿,用废话填平空白;某个瞬间,一个念头冒出来,闪闪发亮,但是它飞得太快,声音来不及追上它,徒留遗憾。声音是时间是生命,不可倒流,不可追回,没有完美的声音,正如没有完美的生命。

然后,我就慢慢地在电脑上修改。书面不是时间,而是空间。我们不可能拥有完美的时间,但作为一名建筑师,我们可能拥有完美的空间。这时,事情变得美好舒适,不着急,不焦虑,就像一个导演开始剪辑,一寸一寸地打量我的声音我的话,让逻辑的线条清晰地浮现,让飞走的鸟回来,完美地再飞一遍。这是在写文章,是在盖房子,但是,这又不同于一般的写文章——一般的写文章,没有对象、没有声音、没有现场;现在,当你行进在这篇文章里,你是在回到、重现那个现场。那是一个更完美的现场,没有了迟疑,没有了混乱,你的声音流畅地指引着你,如同一名指挥家。你注视着人群,或者人群中某一个人,你在和他或她或他们对话,你让话一句一句地说出来,用声音和话搭建一个完美的花园,你和他们一起在其中漫游、盘旋。

——这是我特别喜欢这种方式的原因。先说话,让声音流淌,然后在书面上修改完善。把时间再过一遍,把生命再经历一次。更完美的一遍和一次。

于是,就有了这本小书。

书名叫《空山横》。没有什么特别的含义,只是,在起名字的焦虑中,忽然想到了王维的《鹿柴》:"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

作者:李敬泽

文:李敬泽编辑:蒋楚婷责任编辑:朱自奋

内容版权声明:除非注明,否则皆为本站原创文章。

转载注明出处:http://save.liangstudy.cn/study/453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