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医学领域,创新技术的应用不断推动着手术的精准度和效率。北京积水潭医院创伤骨科主任医师赵春鹏近日向科技日报记者展示了一项革命性的技术,“骨盆骨折复位手术导航定位系统”。
这项技术由北京积水潭医院副院长吴新宝,联合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生物与医学工程学院副教授、北京罗森博特科技有限公司创始人王豫等组建攻关团队,历时十余年研制而成,成功将手术机器人应用于骨盆骨折复位手术,大幅缩短手术时间并提高成功率。这一突破不仅为患者带来了福音,也标志着中国在医疗机器人领域的自主创新能力达到了新的高度。随着技术的不断迭代和优化,这一系统有望为更多患者带来康复的希望。
机器人手术系统。图片来源:视频截图 (图文无关)
据科技日报8月26日消息,随着开关键的按下,手术机器人开始了它的复位操作。在不仔细观察的情况下,几乎无法察觉到患者小寒(化名)肌肉的微小颤动。令人惊叹的是,整个过程仅用了几分钟就完成了骨盆的复位。手术几天后,这位年仅13岁的女孩已经能够下床行走。
小寒的主治医生,北京积水潭医院创伤骨科的主任医师赵春鹏表示:“对于像小寒这样严重的骨盆损伤,如果依靠传统的人工复位方法,手术可能需要耗费4到5个小时,而且仍有失败的风险。”这一进步不仅显著缩短了手术时间,也极大提高了手术的成功率,为患者带来了更快的康复和更好的生活质量。
赵春鹏口中的“手术机器人”,就是全球首个“骨盆骨折复位手术导航定位系统”。它由北京积水潭医院副院长吴新宝,联合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生物与医学工程学院副教授、北京罗森博特科技有限公司创始人王豫等组建攻关团队,历时十余年研制而成。
在创伤骨科领域,骨盆骨折闭合复位被公认为“世界最难之一”的手术。
骨盆复原要想“天衣无缝”,首先要找准复位的点。然而,两年多时间里,团队不停地讨论、验证,软件、算法修改了成百上千次,依然无法有效解决这个难题。
机器人自主操作复杂的骨折手术。图片来源:视频截图 (图文无关)
再三推敲实现路径后,团队选择使用骨盆未损伤部分做自对称——先选取完好部分的特征点,再用“照镜子”方式投射为对称面,通过配准两者之间的特征点,找到复位的最佳位置。
特征点难选,就反复研究病例;配准计算耗时长,就优化迭代算法……最终,研发团队成功实现一次性全局快速配准,计算时长由起初的6000多秒缩短至80多秒。
位置找准后,机器人就要操作机械臂移动骨盆复位。如何用好力,成为手术成功的关键。
机器人必须“自己聪明起来”!研发团队在机械臂上安装传感器,让机器人能够实时测量出复位过程中遇到的阻力;然后给控制软件添加功能模块,使其能判别不同方向阻力大小,为机械臂智能规划牵引路线。
历经3代样机迭代、无数次验证优化,据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2023年底,“骨盆骨折复位手术导航定位系统”成功通过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创新产品注册申请,获批第三类医疗器械注册证。
该产品率先实现了全球范围内最高难度的骨盆骨折手术的临床应用,填补了“骨科手术机器人全流程辅助闭合复位、微创固定”的国际空白。
中国骨盆骨折发病率70万例/年,B型和C型骨折,均需手术治疗,占比81%,预估手术量为56.7万例/年。随着我国加速进入老龄化社会,老年脆性骨盆骨折(FFP)发病率明显提升,预计2030年FFP数量将增加2.4倍。
对于骨科医生来说,骨盆骨折在临床上通常要采取切开的方法,这样的操作创伤大、愈合慢、容易引起并发症。尤其是老年人骨盆骨折后,无法耐受切开手术,徒手闭合复位又容易造成二次骨折,往往只能保守治疗,导致死亡率极高。
特别是在医疗资源不充分的地区,往往只能采用临时固定的治疗手段,在后期容易造成骨折处畸形愈合,导致陈旧性骨折,让患者遭受二次手术的痛苦。骨盆骨折患者通常需要得到及时治疗,不适合长距离搬动转运,所以这类患者有着很强的就近治疗需求。
骨盆骨折复位手术导航定位系统的获批上市,标志着该产品成为了全球范围内首款实现骨折自动闭合复位、微创固定的机器人产品,也标志着北京积水潭医院作为国家骨科医学中心,在医工转化领域取得了又一重大成就。
每日经济新闻综合科技日报、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